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番外一

關燈
番外一

講臺上。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要講的是,李朝時期的農業發展。”老師停頓了下,接著說道:“在講這些之前,我還要先講述到一個歷史人物,也就是《韓後傳》裏面主人公韓皇後的兄長——韓徹。”

這話一出,講臺下面坐著的同學們一個個的都來了精神。

近來《韓後傳》可是屬於秋季檔的熱播劇了。

劇情講述的是,永興年間,韓家因韓徹站位太子失敗,全家被他牽連,被流放發配至歷來有名的毒瘴之地——安南。

後因韓徹在地方政績卓出,頗受百姓愛戴好評,得以被赦免回京,而韓三娘也因此被賜婚給當時的嫡次子李澤。

當時,還是太子的肅帝李彥與李澤因有心臣子離間,兄弟感情開始出現問題。

韓三娘多次勸導李澤,曉之以情,讓兩兄弟情感恢覆,甚至是越發親厚。這便也為後來李澤能被肅帝直接跳開子嗣,傳位給親弟,鋪墊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這件事,在後來歷史上也一直受到世人的驚奇稱嘆。

母儀天下後的韓三娘,還在丈夫李澤病重後,執掌朝政多年,在兄長韓徹的輔佐下,為李朝開創了一個史書上非常有名的盛世。

也因此,有一些歷史學家還表示,韓家兄妹是原本應該已經走向衰敗,即將迎來滅亡的李朝,出現的救世之星。

當然,為了迎合大部分的觀眾,在這部電視劇裏面,增添了一定比重的愛情線。

這其中主要的CP線當然就是韓三娘和李澤,然後編劇還增加了一對副CP線,韓徹和陳大娘。

而且比起韓三娘和李澤的這對主CP來說,副CP線顯然還要來得更為曲折感人。

要知曉根據在歷史書上所記載的那些,韓徹和陳大娘明明相識甚早,二人最終成功走在一起,卻是整整耗費了近二十年!

並且,韓徹在這之前一直未娶。

這對於非常看重子嗣傳承的古人來說,韓徹又作為韓家當時唯一能傳承的男性,顯然沒有一定的必要緣由,是不可能這麽久都不成婚的。

同時還有陳大娘寧可去東宮做女官,也不願意嫁人的舉措。

因此,在編劇的一番筆力和演員的演繹下,使得近來觀眾對這對副CP可謂是嗑生嗑死,很是上頭。

想一對有情人,只因為韓徹與陳家政治立場不同,而歷經磨練,千辛萬苦方才能走到一起,修成正果,正是應對了愛情裏面的,非你不可的唯一。

不過這會老師是不會去講什麽電視劇裏所寫的那些愛情線的,她只會依據歷史來對大家講述。

“想來同學們都知曉,韓徹是李朝時期有名的宰相,經濟改革家,理財家,甚至是文書家……經由他所推行的“國民兼富”的經濟理念,還有經濟舉措等,一直到現在,都還具有借鑒意義。”

“然而比起他前面的那些成就,韓徹在農業上的功勞也不小。”

“這裏,我要跟大家講的便是受韓徹影響,李朝時期的農業高速發展的一個階段。”

“農田的開墾和南北農作物分布的變化。”

韓徹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或者應該說,韓徹自從被調回京城後,就沒清閑過。

韓徹的官職確實是升職得非常快,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可相對應的,他所承擔的事務也是越來越繁重。

尤其是韓徹一直都掌握著全國的財政,這些年來國家的軍隊和行政等開支可以說是幾乎全靠他支撐。

像這一次,也是如此。

只不同的是,過往都是韓徹只抓財政收入這塊。至於劃撥款項,以及款項的具體實施等事情,韓徹歷來鮮少會參與進去。

一方面,作為已經掌握著全國府州信息系統的權臣,韓徹確實是不方便事事都要參與進去的。

韓徹要真這麽做了,皇帝那邊只怕便不會再這麽放心他了。

再一方面,專業的事情本就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而韓徹這次要負責的事務,就也歸屬於是他穿越前的職業專業部分——解決江南等如松州等地區,近些年來因為人口增長過快,使得原本就因人口稠密可耕種土地不足以應對課稅的地區,百姓可分得土地越發稀少的問題。

這部分又歸屬於民生問題,盡管朝廷是非常的重視,但做得好了,也不過是得皇帝嘉賞,松州等地區百姓稱讚。

韓徹倒也不用擔心,會為他再招來忌憚和麻煩。

因此,韓徹這邊一將計劃文書呈遞上去,皇帝根本沒多加思考,就將這件事交給了韓徹全權去負責。

自朝廷實施規定棉花為農稅征收對象,棉花大面積的種植,成為了主要的經濟作物後,天下務蠶者,日漸以少(1)。更使得紡織業本就最為發達的江南區域的棉織業,得到了空前規模的發展。

以運河為流域的幾個江南府城,還成為了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其中又以松州所產的棉織物最為精美,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各藩國。

所出布匹,日以萬計。(2)

這對於松州等江南區域的百姓來說,生活確實是變得比過去好過了不少。

只是因著這些年來的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逸,全國人口也得到了飛速的增長。其中也以松州等區域本就因人口稠密,人均可分配土地本就不足以滿足課稅,使得如今當地的農戶便越發依賴紡織業。

織布是需要技巧的。

於是商人從其它產棉大區,將棉花運輸過來,然後通過松州善織造的百姓,將其紡織成紗線和布匹,商人再進行銷售。

這期間,商人在外地購買棉花需要金錢成本,運輸途中需要物力和財力耗費,再加上無利不足以讓商人積極,就也使得松州等江南區域的一些百姓,每日不停辛苦織造,賺取到的銀錢會被商人占去一定比例後,剩下的還要再拿去購置從外地運輸過來的米糧。

自然,這些米糧盡管有韓徹管控著常平倉和漕運,進行物價調節,但也只能讓它趨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價錢。

若對比起來,這兩年松州的稻米價錢,都能比之京城了。

當然,這也跟京城附近這一片的府城這些年水稻種植快速增長有關。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京城這些北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和粟。最開始還以粟為主,後來漸漸的,粟變少,小麥增多。

這幾年,又隨著經濟中心開始往南方移動,再加上韓徹也一直致力於在南北兩地分別推廣一些適宜生長的主要農作物,使得南方的一些作物還有耕種技巧也都傳到了北方。

在北地這邊,稻谷已經呈現出取代粟的地位的現象。

同時在南方那邊,小麥的種植也呈現出了高/潮。

然而不管農作物是如何變化的,在農業技術不夠發達的古代,是不可能離開得了土地的。

尤其是人口增長越快,對耕地的需求量就越大。

當耕地不足,百姓為了滿足生存,便出現了“田盡而地,地盡而山”的向大自然索取資源的局面。

然而如松州等一些江南區域,人口最為稠密且又是多水澤窪地,顯然就並不怎麽具備開墾山地,形成梯田這一類的自然條件了。

對此,韓徹首先第一個便想到了——圩田。

也就是改造水澤窪地,向湖爭田的意思。

很快,作為第一個實驗點的松州,便開始動工了。

這一日,松州不少百姓都聽聞了官府在招募工人做事,待遇談不上有多好,但凡是聽聞這事的百姓,皆踴躍報名。

“官府說了,這次改造出來的圩田,都會按比例分發給附近的百姓耕種。”松州鄉下一漢子在報名之前,就是這般跟家裏人說的。

“這圩田當真好使?”

“那可是韓大人想出來的法子,怎麽可能會不好使?”

“竟是韓大人啊!那指定能行。”

在松州這些地方,韓徹的名聲簡直不要太好。要知曉當初就是韓徹來到松州,改革了漕運後,他們這些運河沿岸的百姓,自此就再也不用被官府征集去做漕民。

松州百姓如今所越發依賴的棉紡織業,也是經由韓徹大力推廣種植的。

另外還有這價錢便宜又穩定的食鹽等等,誰不知曉也都是由韓徹所提議,並實施起來的改革。

而且這次除了圩田,在土地利用這塊,韓徹還實施起了更為巧妙的葑田。

此刻,臺上的老師也著重講述了李朝時期,以松州為代表所盛行的圩田和葑田的兩種對土地實施的利用方式。

“所謂的圩田,就是圍堤鑄壩,把田圍在中間,把水擋在堤外面。”(3)

“這種土地利用方式並非李朝最先開創,但因為建築維修這塊耗費太大,一般的百姓即便知道辦法,也是沒能力去實施的。”

“若是大規模的去修建,別說是古代的那些普通百姓,就是當時的李朝朝廷,在處於國庫空虛的階段,也不一定能拿得出來那麽多的銀錢。”

“也就是朝廷在韓公的經濟改革下,國庫處於一個極為富有的階段,才有了我們所知曉的古代勞動人民,跟自然做鬥爭的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創造。”

“韓公在松州等地區所創造出來的圩田,內裏開設溝渠,設涵閘……使其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水系網絡。”

“最為突出的就是洪期排洪,旱期灌溉,對水資源的一個靈活調配,如此便具有常保豐收的效果。”

“同時,因為圩田所擇選的地方水陸邊緣效益明顯,因此它還具有生態功能。比如周邊的湖塘可養魚,河堤和田堤可種桑……在這樣的合理利用下,當地百姓收入可增數倍。”

至於葑田,老師講到這裏的時候,都忍不住面露驚嘆。

因為所謂的葑田,也叫架田。

它是一種以木縛為田坵,使其浮在水面上,可以按需移動起來的農田。(4)

對此,很多考據黨還去仔細查閱各種資料,想弄清楚這些農業知識還有超前的經濟學知識,那位韓公到底是天生自己就悟出來的,還是因為在流放至安南或是柏州外放時歷練出來的,又或是被人點撥教授的。

實在是他所實施起來的這一切,太過讓人震驚了。

若說經濟知識這塊,還能說是悟性。可農業這塊,說實話,如果沒有親身實踐或是被人教授,一個前面十幾年只讀聖賢書的世家子弟,又是如何知曉的?

於是越考究下去,便越是讓人對韓徹曾經的經歷感到好奇。

只是這麽多年的探索研究下來,依舊未能得到什麽實質性的答案。但不管怎麽樣,都不影響在古代的那些改革家裏面,韓徹絕對能占據到前列,受後世之人所欽佩敬仰。

註1:出自《乾隆湖州府志》記載:永樂年間,棉花“遂遍於天下,其利殆百倍於絲、枲(即麻),自此而天下務蠶者日漸以少”

註2:出自《康熙松江府志》記載:“農暇之時,(松江)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

註3:出自《中國通史》:“圩田--又叫圍田。在低窪田地周圍築圍,圍外蓄水。

註4:出自宋 陳旉《農書》卷上:“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丘,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